遗传性黏多糖贮积症(mucopolysaccharidoses,MPS)是一类由于遗传性酶缺乏,引起各组织中溶酶体内酸性黏多糖(acidmucopolysaccharide)的积聚而引起进行性损害的遗传病。酸性黏多糖又称糖胺多糖(glycosaminoglycan),是一种长链复合糖分子,由己糖醛酸和氨基己糖或中性糖组成的二糖单位彼此相连而形成,可与蛋白质相连形成蛋白多糖(proteoglycan)。蛋白多糖是结缔组织基质、线粒体、核膜、质膜等的重要组成成分。糖胺多糖因组成二糖单位的成分不同,主要包括4-硫酸软骨素、6-硫酸软骨素、硫酸乙酰肝素、硫酸皮肤素、硫酸角质素和透明质酸等。生物体内糖胺多糖是在溶酶体内一系列酶如葡萄糖苷酶、半乳糖苷酶、艾杜糖苷酸酶等的作用下逐步降解,最后释放出多糖。
溶酶体酶的缺乏可导致部分降解的糖胺多糖分子堆积,沉积于溶酶体内,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。糖胺多糖堆积的直接结果造成面容粗糙、皮肤增厚、角膜混浊、器官增大,细胞功能的损害可导致智力低下、生长迟缓、骨骼发育不良等,若同时伴胶原或纤维连接素的积聚,可引起关节僵硬和疝形成。不同的黏多糖贮积症是由于不同的酶缺乏所引起,导致不同的糖胺多糖降解产物堆积。一般而言,硫酸乙酰肝素的受损常与智力障碍有关,硫酸软骨素和硫酸角质素的受损常导致间质异常。下表归纳了7种MPS的主要临床症状、酶缺陷和基因定位等。目前已基本明确MPS的分子机制,并用于产前诊断和杂合子的鉴定。除MPSⅡ型为X连锁外,其余各型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
黏多糖贮积症的分类
类 型 |
酶 缺 陷 |
基因定位 |
尿黏多糖 |
临 床 表 现 |
MPS I-H (Hurler综合征) |
α -L-艾杜糖苷酸酶 |
4p16.3 |
硫酸皮肤素 硫酸乙酰肝素 |
智力低下 , 角膜混浊, 侏儒,关节僵硬,常于14岁前死亡 |
MPS I-S(MPS V) (Scheie综合征) |
α -L-艾杜糖苷酸酶 |
4p16.3 |
硫酸皮肤素 硫酸乙酰肝素 |
关节僵硬 , 角膜混浊, 动脉瓣病, 智力正常 |
MPS I-H/S(Hurler/Scheie) |
α -L-艾杜糖苷酸酶 |
4p16.3 |
硫酸皮肤素 硫酸乙酰肝素 |
介于 I-H和I-S之间, 一些患者为I-H/I-S双重杂合子 |
MPS Ⅱ(Hunter综合征) |
硫酸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 |
Xq28 |
硫酸皮肤素 硫酸乙酰肝素 |
重型 (II-A)与I-H相似, 但无角膜混浊; 轻型(ⅡB) 症状较轻 |
MPS Ⅲ (Sanfilippo综合征 )Ⅲ-A Ⅲ-B Ⅲ-C Ⅲ-D |
乙酰肝素 -S-磺胺苷酶 N-乙酰-α-D-氨基葡糖苷酶 乙酰 CoA-氨基葡糖-N-乙酰转移酶 N-乙酰氨基葡糖-6-硫酸酯酶 |
17q25.3 17q21 14 12q14 |
硫酸乙酰肝素 |
行为异常 , 攻击性, 进行性痴呆, 癫痫发作, 轻度畸形, 头发粗糙, 角膜不混浊 |
MPS Ⅳ (Morquio综合征) Ⅳ-A Ⅳ-B |
半乳糖胺 -6-硫酸酯酶 β -半乳糖苷酶 |
16q24.3 3 |
硫酸角质素 |
侏儒症 , 角膜混浊, 骨发育不良, Ⅳ-B较Ⅳ-A症状轻 |
MPS Ⅵ (Maroteaux- Lamy综合征) |
N-乙酰-半乳糖胺-α-4-硫酸酯酶 (芳基硫酸酯酶B) |
5q13.3 |
硫酸皮肤素 |
Hurler征伴明显角膜混浊, 但智力正常 |
MPS Ⅶ(Sly综合征) |
β -葡糖醛酸苷酶 |
7q21-22 |
硫酸皮肤素 |
临床表型多变 , 粒细胞包涵体 |